
在先前的文章中,我们详细描述了新开岭战役的整个过程,重点讲解了毙伤俘战果和缴获情况。简而言之,从围歼战阶段的结果来看,敌方损失惨重。按照这一阶段的战果统计,我方毙伤敌军团长以下2100余人,俘虏了师长以下的6200余人,合计歼灭敌军超过8300人。若把前哨战的成果也计算在内,那么总的歼敌人数接近1万人。
从缴获的武器装备来看,我方共收缴了各类武器:步马枪2311支、冲锋枪144支、轻机枪228挺、重机枪42挺、短枪140支、信号枪25支、自动步枪2支、枪榴筒15个、战防枪5挺。此外,还有60毫米迫击炮65门、82毫米迫击炮27门、速射炮5门、战防炮3门、机关炮7门、山炮10门,总计各类炮117门。除此之外,敌方还丧失了4辆装甲车和3辆汽车。这些缴获的装备与当时第25师的编制基本吻合,进一步证明了此次战役的重大成果。
展开剩余74%值得一提的是,第25师作为一支长期担当机动任务的部队,一直被称为“千里驹”,是蒋中正手下的精锐力量。如此一支部队在新开岭战役中被歼灭,老蒋自然会特别关心。然而,由于这场战斗的失败过于丢脸,杜聿明上报伤亡情况的时间被延迟了整整一周,直到11月10日才正式上报。
根据杜聿明的报告,第25师的损失颇为惨重,师长李正谊和副师长段培德重伤被俘,第73团团长李公言负伤,第74团团长董魁武阵亡,第75团团长赵振戈被俘。除此之外,还有500多名官兵伤亡,1200余人被俘。杜聿明特别指出,这些人员中大多数为杂兵和师直属部队。战后,该师剩余的战斗兵力仅有3600余人。
从杜聿明的上报来看,第25师损失如此惨重,但连一个完整的团都无法拼凑起来,而且大多数伤亡人员是杂兵和直属队员,这让人不禁怀疑杜聿明是否在故意掩盖真相。毕竟,如果按杜聿明的报告来推算,这些所谓的“杂兵”如何能够目睹师长、副师长和三个团长的全军覆没?值得注意的是,新开岭战役并非师长和几个团长带领直属队就上阵了,而是所有三个建制团和大部分战斗兵力都参与其中,因此杜聿明所上报的战损人数极有可能被大幅压缩。
那么,为何杜聿明会拖延一周才上报战损?这背后有着一定的战术考量。在战斗结束后,往往会有一些散兵和伤员需要重新整顿,而当时我方第4纵队的兵力只有一万余人,战斗过程中大量辎重和缴获需要转移,再加上超过6000名俘虏,情况复杂。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一部分俘虏逃脱或被临时释放,因此杜聿明需要时间清点并收容这些人员。根据第52军的说法,收容的俘虏和散兵大约有2500人,而杜聿明则表示收容了“数千人”。然而,显然即便把这些人算进去,损失人数仍然无法仅为1700余人。
不过,战损数字上做文章比较容易,毕竟国民党军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习惯”。但武器装备的损耗可就不容易掩盖了。比如,杜聿明报告中提到步枪损失1620支、冲锋枪损失201支、手枪损失96支、轻机枪损失168挺、重机枪损失39挺、战防枪损失16挺;中口径迫击炮损失13门、60炮损失20门、日式山炮损失8门。经过战斗后,第25师的重机枪只剩下19挺,山炮全无,步枪损失了近一半,这一切显然是无法轻易解释清楚的。
特别是火炮类装备的损失,极为显著。山炮有10门,我方绝不会记错,但杜聿明仅报了8门;而60毫米迫击炮,在当时是相当重要的火力支持装备,我方一定会全力带走,但杜聿明仅报损失了20门,显然远低于实际损失的数量。这表明,杜聿明极有可能动用了长官部的部分装备,对第25师进行了补充,以掩盖实际损失。
因此,杜聿明所上报的战损人数和装备损失数据,显然经过了人为“修整”。即使如此,光是步枪、冲锋枪、手枪等损失就足以支撑起至少1900名战斗官兵的死亡或受伤,而重机枪、火炮等装备的损失更是需要数百人操作和维护。光是这些损失,就至少需要3000名以上的战斗人员,而当时的编制中还有大量辅助兵员。因此,毫无疑问,第25师是在三个战斗团被彻底歼灭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师长、副师长被俘、三个团长全军覆没的局面。
杜聿明在上报电文时试图将损失归结为师部指挥机关和勤杂直属队的损耗,显然是避重就轻。而像杜聿明这样的一位指挥官,不仅在拼命掩盖战损,还在战果上夸大其词。可以想象,老蒋在接到这样的战报时,所得到的战况信息是如何不真实、甚至失真了。
发布于:天津市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